航天育种了解下!“上天入地”的“太空种子”这样炼成|每日讯息

2023-04-24 12:01:25    来源 : 扬子晚报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航天小麦品种大面积推广 实现稳产高产


(资料图)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航天育种建设,培育出了从粮食作物到蔬菜水果,再到花卉牧草等农作物品种。那么这些航天品种的种植情况怎样?市场反响又如何?来看记者的春耕一线观察。

总台央视记者 邵海成:我现在是在安徽省宿州市,大家看到我身后这片麦田,就是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小麦品种鲁原502,这个小麦具有稳产、高产、抗寒、抗倒伏的优点。

李中秋,是安徽宿州小麦种植大户,他正在驾驶大型喷药机,给小麦喷洒高效低污染农药。今年,他家种植了上千亩的航天小麦品种鲁原502,长势良好,苗势健壮。

宿州小麦种植大户 李中秋:抗寒能力是比较强的,现在基本上我这没有任何的冻害现象。比其他品种一亩地大概增产15%。

航天小麦品种鲁原502,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山东农科院合作,经过航天诱变、地面系统选育出来的品种,前后共花费了15年的时间,这也是目前我国航天育种中单个品种推广面积最大农作物品种。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李新华:我们育成的这个品种,当时在国家区试中,比对照增产10.16%。大家都知道,搞一个品种比对照增产10%以上是不容易的,我们这个品种实现了突破。

据了解,航天小麦品种鲁原502不仅在安徽有百万亩的种植面积,还广泛种植于山东、河南等地。截至目前,这个小麦品种全国累计种植面积接近1亿亩。一个品种在一个区域,长时间、大面积种植,对于小麦品种来说,并不多见。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周维江:我们有的种子,可能推广一年就被淘汰掉了,所以它能连续推这么多年,说明它有它的优势,老百姓能够认可。

“上天”的航天品种 “落地”是关键

航天育种目的是获得好的育种材料,但植物种子并不是简单航天器搭载一下,就能变成优良种源,而是返回地球后,需要经过科研人员多年、多代筛选、培育出来的。

黄淮海流域,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多年来,这一区域始终缺少一种高产、抗倒伏的小麦品种。为了筛选、培育这一类型的品种,科研人员在地面尝试利用人工诱变环境下的辐射、气压、磁场等多种方法,一直都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李新华:以我们山东为例,我们前后找了10年,有的小麦品种抗倒伏,但是丰产性状不行。有的丰产性状好,它的抗倒伏能力不行,把这两个优点集中到一个个体来,这是我们要找的种源。

之后,经过多频次的搭载实验,我国终于以航天育种的方式,找到了小麦突变抗倒伏优异材料。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这一材料,随后开始了航天小麦品种的地面筛选、育种工作。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李新华:利用太空射线诱变办法,我们选出了一个中间材料,这个时候我们想到了山东省另一个大面积推广品种济麦19号,形成了优势互补。

李新华告诉记者,这两个品种的结合,就是后来培育出的航天小麦品种鲁原502,具备了高产和较强的抗倒伏能力。

总台央视记者 邵海成:大家看到的仪器,叫植物茎秆强度测定仪,是测量植物茎秆抗倒伏能力的仪器。大家看一下这组数据,这里有四个小麦品种,其中鲁原502茎秆抗折力达到了3.14牛顿,是四个小麦品种里抗折力最高的品种。

为提高航天小麦品种鲁原502抗寒性,李新华团队分别在山东北边的德州、河北的遵化一带,进行了种源抗寒筛选、培育工作。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李新华:因为遵化靠近长城边,每年都有低温,零下十几摄氏度,这样的话,小麦选出来抗冻的品种,种在我们黄淮海流域北边就过关了。

我国航天育种品种逐渐多元化

我国航天育种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完成40多次航天育种搭载实验,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借助航天技术开展育种研发的国家,这也使得我国航天育种的品种更加多元化。

截至目前,我国先后利用各类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菌种、试管苗等4000多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刘录祥:通过航天育种,我们培育出了粮食作物、蔬菜、花卉、牧草等一系列的品种,在关键技术、种质创新、品种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应该说为攥牢中国种子、端牢中国饭碗贡献着力量。

在山东郓城这家面粉厂,生产的就是航天小麦品种的面粉,由于麦香浓、口感好,来自全国的面粉订单,持续增加。

山东省郓城县白雪制粉有限公司总经理 常海莲:我们最近都发到四川的西昌、贵州的改貌、重庆的万州,还有四川的南充。

王玉华,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王岗镇种植户,种植辣椒已有40年的时间,航天品种宇椒1号,是她种植时间最长的辣椒品种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王岗镇前兴隆村村民 王玉华:我就感觉它结得还厚实,辣椒还挺好吃的。

我国航天育种经过三个发展阶段。从1987年零星无源卫星搭载,到21世纪初发射育种专业卫星进行航天育种,搭载的生物材料范围和重量都有大幅增加。随着我国空间站时代的到来,将为航天育种研究提供更多资源保障。

航天育种成果丰硕 后代品种更加优质

航天品种不仅是优质的农作物品种,也是育种材料。利用它们的优良基因,培育出的后代农作物品种,在产量和品质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山东、安徽等地采访的时候,记者看到,以航天小麦品种鲁原502为母本,培育出的小麦品种鲁研951,产量、抗倒伏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增加。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李新华:鲁研951秸秆降低了3—4厘米,抗倒伏能力更强了,丰产性更好了,它的产量比鲁原502增产了5%左右。

不仅如此,小麦品种鲁研951,在节水抗旱能力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诱变育种团队负责人 李鹏:它的抗旱节水能力也非常突出,我们觉得它将来会成为一个大面积推广品种。

在黑龙江,成功培育出航天辣椒品种宇椒1号之后,又先后选育出了味甜香脆的宇椒2号和超辣宇椒3号,以及主要用于“北菜南运”的宇椒4号等品种。目前,已培育出7个宇椒系列品种。

三十多年来,黑龙江省农科院通过航天诱变掌握了大量不同遗传背景的蔬菜航天搭载材料,成功育成10个茄果类蔬菜新品种,现已累计推广50多万亩。

相关推荐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红商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514 676 113 @qq.com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25